喀什测控团队:我和“星星”一起过大年 | 新春走基层④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474期】
隆冬时节寒意浓,一片冰心寄边陲。蛇年春节来临之际,一支由4名太空编辑组成的报道团队出京畿、穿大漠、走南疆,采撷基层一线航天人的奉献故事,今天刊发第四篇——
从北京出发,跨越5000多公里,记者来到祖国西部边陲的喀什测控站,它地处戈壁,四周被沙漠环绕。在这里,有一群矢志不渝的航天人,始终坚守在测控岗位上。当春节的喜庆氛围弥漫在神州大地,千家万户张灯结彩、阖家团圆之时,喀什测控站的航天青年们依旧在这里星辰为伴,与卫星同频。

2012年投身工作的贾成,多次参与并圆满完成了以空间站任务为代表的国字号航天测控任务,并多次参加设备大修和改造工作。除夕夜晚,记者在机房里见到他时,他正和同事们全神贯注地紧盯屏幕,注意着各项数据。他对记者说,刚入职时,看到复杂精密的设备,既有压力,又觉得兴奋。这些年,他积累的学习笔记已经堆成了小山,每一张图纸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的坚持让他在短短几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当谈及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时,他对记者说:“有一次距离任务执行仅剩30分钟,特种设备突发异常。当时脑子里第一时间想的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先确保任务成功。”凭借平日里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在几分钟内迅速定位出故障点,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成功化解危机。任务结束后,他又带领团队对故障设备进行更换和反复测试,直至彻底排除隐患。

在另一处,后端岗位的施涛正在检查供配电设备。自他2004年来到戈壁参与场区建设以来,21年里,他仅仅3次回家过年。除夕夜,他在数个塔架间巡视线路,检查上百个供配电设备。即便外面早已零下十几度,刺骨的寒风不断袭来,他的神情依旧专注,动作依旧娴熟,仿佛忘记了疲惫与寒冷。

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期间,面对供电电压急剧变化的突发情况。他在第一时间紧急采取应急供电。争取到了宝贵时间,确保了当次任务供电顺利。故障处置完毕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背心都湿透了,两个手也有些颤抖。在向记者回忆时,他说:“不管怎样,一次断电都不能有!”2016年,场区遭遇12级大风,供电高压铁塔被刮倒,他和同事们在1分钟内快速响应,并组织完成连续68小时各区域应急供电。整个过程中,他几天未曾合眼,一直监视着发电机组运行参数和供电质量,确保了多圈次任务的供电保障。

黄韦是后端岗位上的一名工程师,8年如一日,他默默守护着北斗导航系统的运行。除夕当天,他便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岗位开始了一整天的工作,直至次日清晨他才能从机房出来。见到记者时,他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常态,数据要保持传输,那就必须要24小时紧盯,一刻不能放松。”这也是黄韦与北斗共度的第6个除夕。8年来,他执行超过数万组任务,发送了上几千万帧数据。“无论什么事业,都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坚守的动力。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融入到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操作之中。

通信岗位从事12年的郭豪,多年来,他走遍了喀什测控站的每一寸土地,熟悉每一条线路的走向,也摸清了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记者紧随他的步伐穿梭于场区之间,看着他手持精密的检查仪器。短短数公里,他却屡屡驻足,细心检查每一个电缆接头与线路杆塔,这样的动作重复了数十次之多。据他所说,像这样的巡视每天至少3次,每次至少要好几个小时。

4年前,也是在除夕夜,光缆线路被过路货车挂断。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郭豪与同事争分夺秒地展开抢修工作。由于光缆断裂位置特殊,修复难度极大,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冷静指挥,带领团队迅速制定抢修方案。经过50分钟的紧张作业,终于成功修复光缆。“当听到值班大厅报告通信正常那一刻,我感觉无比的自豪。”

这个除夕夜,喀什测控站也为坚守岗位的航天人备下温暖的年夜饭。热气腾腾的饺子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温暖了人心,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和关怀。

除夕夜晚,耳畔的寒风依旧呼啸,戈壁深处依然寂静。在夜色笼罩下的喀什测控站里,这些年轻人,他们或攀爬于高高的塔架之上,或埋头于复杂的设备之中。除夕守夜,他们以忠诚铸航天之魂,以信仰追星辰之光。在戈壁,比星光更闪耀的,是他们。向他们致敬!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樊瀚文、金圣翔、王云淞、罗洪佐
图片 | 何驰、刘诗言、张嫚玉
编辑 | 张子豪
校对 | 刘心继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