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竞赛的 2025,淘汰加速
发布时间:2025年1月3日 17:13
Author电子工坊
「从历史来看,你不需要总是当第一,但你必须得表现好,真正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在刚刚过去的 12 月,Google 的首席执行官 Sundar Pichai 在一场内部战略会上表示,「这将会是 2025 年的主题。」
这是一场对 Google 上下的「动员会」。根据 CNBC 获得的战略会音频显示,Google 多名高管都参与了这次会议,员工则部分通过远程形式参加。Sundar Pichai 反复敦促员工保持斗志,并强调 2025 年意义重大。
Image 3
Google 首席执行官 Sundar Pichai
依靠 Gemini,去年 Google 在整个人工智能赛道表现称得上优秀。尤其是出现了 NotebookLM 这样的现象级产品,不过在 CEO 看来,2025 年将至关重要,而 Google 显然还得追赶。
Image 6
「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刻的紧迫性,并需要作为一家公司加快行动。」Pichai 说,「在 2025 年,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专注于释放这项技术的优势,并解决真正的用户问题。」
AI 的激烈竞争进入第三个年头,赛事逐渐走入下半场。并不只有 Google 一家对 2025 年有所规划,几个巨头都有着自己的年度「KPI」。
上半场结算,老巨头关注未来的商业化
自从陷入一系列的反垄断官司后,Google 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去年夏天,美国司法部提请法院,要求 Chrome 浏览器业务从 Google 中剥离出去,并针对 Google 的核心广告业务,提起了反垄断诉讼。
Image 11
而作为 Google 安身立命的搜索业务,也受到 OpenAI 和 Perplexity 的冲击。为了应对竞争,Pichai 表示,首要的任务是打造大型新业务,这当中就包括由 AI 驱动的 Gemini 程序。
DeepMind 创始人、同时也是 Geimini 的负责人 Demis Hassabis 则表示,Gemini 所支持的产品,要在未来一两年内追求大规模发展。会议上,包括 NotebookLM 在内的几款 C 端产品,都展示了一些产品方面的更新。
Image 14
Demis Hassabis
无独有偶,微软的想法也是继续推进 C 端消费者跟 AI 产品的接触,而且是以一种更冒进的方式。有用户向华尔街日报表示,办公三件套在升级成 Copliot 版的之后,每月的订阅费也悄悄涨价了。
在微软把 Copilot 与办公套装集成在一起之后,Copliot 能够帮助用户写电子邮件、总结会议和创建 PowerPoint 幻灯片。Copilot 的高级消费者版本于去年一月份在美国推出,价格为每月 20 美元,此外还需支付 365 个人订阅月费约 7 美元。企业软件的价格则是每人 30 美元。微软近期的财报电话会透露,AI 业务将达到 100 亿美元的全年销售额。
Image 18
集成到 365 当中,是微软能够为 Copliot 找到的最好的「托举」。否则仅凭 Coplit 作为聊天机器人的产品形态,它的应用程序下载量只有 3700 万次,相比之下 ChatGPT 下载量为 4.33 亿,根本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然而从表现来看,Copilot 的修改、润色、编写文字方面的功能,不足以和竞品拉开差距。一对比起订阅的费用,性价比相当低。换句话说,微软需要在 2025 年,向用户证明 AI 在办公场景中的价值——不仅仅是小的提升,还要对得起订阅费的价值。
生成式 AI 的竞赛已经走进下半场。前两年时,用户还对文本长度、推理能力感到新鲜,而如今,无论哪家厂商模型上下文再扩充多少、响应时间多少毫秒,都很难再让人兴奋起来。毕竟,对于消费者,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说那么多,到底有什么真正有用的地方?
这将是 Google 和 Microsoft 致力于在明年回答的核心问题,谁交出好答卷,谁就能为自己在 AI 竞争赛中再下一城。
年轻新贵,各有路走
微软和 Google 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巨头中的「老一辈」,从上一世代起,积累下庞大产品网络,并一路走到今天。对它们来说,技术的研发和基建到了差不多的时候,要赶紧拉到商业社会里,检验一下实际创收能力。
而「年轻辈」的科技新贵,面对的情况不尽相同。比如 Sam Altman 在 2024 年圣诞节时,公开向网友征集想要 OpenAI 在 2025 年实现什么。在 12 月 31 日他公布了一系列关键词:
Image 26
仔细看都是些不咸不淡的关键词,可能对于 OpenAI 来说,2025 年的关键在于转型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
在 2024 年时,OpenAI 已经开始做组织性质的转换。曾经它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目标是为了实现 AGI。如今,OpenAI 意识到了实现梦想非常费钱,而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的结构,使其在竞争激烈的 AI 市场中放不开手脚。
Image 29
「投资者想要支持我们,但当资本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们需要采用传统的股权结构,减少定制化的公司结构。」在最新的官方博文中,OpenAI 这样表示。
模型的升级和产品的迭代,都和 OpenAI 的转型互为表里。只有踏上商业化的道路,才有可能继续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反过来,研发也需要公司作为实体吸纳更多资金。这将是 OpenAI 的 2025 年使命,正如官方博文中所写,「随着我们进入 2025 年,我们不能仅仅是一个实验室和一家初创公司——我们必须成为一家持续发展的公司。」
Image 32
在社交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 Meta,路线则稍有不同。Meta 的优势在于,虽然有历史包袱,但不像微软和 Google 那么重。而对比仍在转型的 OpenAI,Meta 作为商业实体已经稳定运营着。
甚至,它还有点幸运:社交媒体时代的红利过去之后,Meta 赌错了元宇宙,却阴差阳错地实现了技术储备,和芯片制造商合作开发定制芯片,这些都在后来成了训练 Llama 的基础。
Llama 是开源的,而其它如 Facebook、Instagram 上的 AI 功能,显然挣不了几个钱,扎克伯格选择了硬件作为道路。
Image 36
去年 9 月,Meta Connect 大会上发布的 Project Orion AR 眼镜,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亮眼选手。三个月后,雷朋和 Meta 合作的智能眼镜也进行了三项重大升级,其中 Meta AI 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能够同步「看到」用户正在看的东西,并且能够就画面内容和用户互动。
Image 38
智能眼镜的开发是 Meta 一直在推进的项目,2023 年时就有媒体爆料过「AR/VR 路线图」,高端产品代号为 Orion,预计 2024 年内测,并于 2027 年推出。同时,Meta 已经在训练 Llama4,模型和眼镜之间更深度的融合,是可以预见的。
尽管各有道路,但有一件事是被所有人都视为未来的:agent。
Sam Altman 的清单上,agent 仅次于 AGI;Gemini 推出了 Project Astra;Meta 有 Shazam;Copilot 本身就是微软冲着 agent 形态做的;随着明年春季在欧洲市场的开放,苹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 也将迎来更多用户。
Image 42
进入下半场后,竞争的格局趋向于稳定。大型科技公司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毕竟这场比赛太烧钱。新的变数将会来源于生成式模型的实际应用以及 agents,它们都意味着 AI 要为现实世界提供动力,变得更加可靠,提供更多精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
产品
缤商APP用户后台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加入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合作:135-8566-0971
客服:021-61673695
邮箱:support@bincial.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御桥路1220弄3号
DownloadAPP
视频号
WeChat
公众号
抖音
快手
Copyright© 上海播知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301298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