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创新药物的研究与转化?中国药大这场研讨会展开探讨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吴旻玥 记者 李楠)近日,“2024年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南京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推动创新药成药性评价与临床需求和临床开发策略的衔接。

本次会议由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以“高价值创新药物的研究与转化”为主题,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物临床定位、研究与转化的关键技术为脉络,邀请多名国内外专家院士、杰青、业界知名创新药研究领域专家,特别是转化医学领域的活跃专家展开报告和讨论,以期通过多角度的思想碰撞,对创新药的成药性评价与临床研究的衔接展开更多的思考,并推进转化药理的发展。


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带来题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新体系》的主旨报告,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杨勇以“肿瘤疫苗研究进”》为主题作报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克带来《基于临床需求的激酶药物化学研究》的主旨分享。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有多方面原因,杨勇提到,一是评价体系的导向,多以发文章、申请专利的数量评职称或进行人才评审和项目评审,并没有聚焦到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二是需构建转移转化的平台,让专业化队伍帮助科研教授更好地实现成果转移转化。因此,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组织了8个平台帮助学校老师实现成果转化。
但是,新药研发涉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和市场。基于此,当前中国药科大学也在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比如,近年来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围绕企业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
除了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中国药科大学将企业制剂方面的专家聘为兼职教授、产业教授,成立现代制药产业学院。比如,中国药科大学牵手江北新区成立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依托1000多家的生物医药企业,通过企业出题、学校答卷、企业阅卷的培养模式,扎扎实实地服务于生物医药的制造。
“接下来5年内,中国药科大学预计增派3000个硕博生、引进300个师资,一部分在创新中心开展工作,另一部分进入江北药企,真正做到全链条育人。”杨勇说。

南京卡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官王恩秀受聘为中国药科大学首批兼职教授。“很激动!成为第一批兼职教授也很光荣。同时也有一定的责任感,思考我能做些什么。”王恩秀表示,新药研发过程中对一些机制的研究,急需综合性的大平台进行综合评价。药企具有成熟的评价体系,学生进入药企后能在短时间内走通所有的流程,让技术和技能得到快速提升。
“我们也会让学生深度加入到一个项目中,这样既有技术又有理论,还有项目的链条连续性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战性。”王恩秀期待联手高校培养更多生物制药的工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