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无法清零的记忆『太空美文』(85)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8日 20:28
Author电子工坊
Image 0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431期 】
2016年,我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采访。这个发射场跟西昌完全不同,没有群山环抱,打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碧海蓝天和郁郁葱葱的椰子林。与西昌更不同的是,“三高”是这里的特色,不论你往哪里去,都会被高温、高湿、高盐所包裹,让你躲都躲不开。在阳光下走几步,全身透出一股咸湿的汗味,没多久衣服上便晒出斑斑盐碱,那种感觉真像当地渔民说的那样,这叫晒鱼干。
Image 3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创业者的艰辛和不易。特别是住房,天气这么炎热,四五个大小伙子,挤在十几平方米民房改造的窄小空间,睡的是上下铺、身子都转不开,里面散发着一股汗臭味儿。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是决不相信眼前这个事实的,你想,都什么年代,条件还这么艰苦,以当今国力,完全可以把他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得好些,可为什么不呢?
Image 6
我带着这个问题,向一位领导请教,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创业哪有不艰苦的。当时我觉得这话听上去,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但当我后来看到这些领导们也住在同样的环境中时,我才对自己那一闪而过的念头顿生羞愧。原来,建这个发射场,上面拨给的经费并不充裕,他们只好把每一分钱,都掰开揉碎,用在了发射场的主体建设上。而自己却不得不把生活开销压到最低限度。即便这样,有些项目在设计图上还是砍了又砍。比如,大火箭矗立在发射架上时有个挡雨篷,因钱不够,不得不舍弃。当台风来袭、暴雨倾泻时,只好让人爬上塔架顶端去搭防雨布。这种情况下,办公设施和生活设施,只能因陋就简,能省则省。
这后来,采访的每一天,我都会被一些过去闻所未闻、从没听说的故事所打动,甚至感动得泪流不止。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先进典型:周湘虎。心想,像他这样的典型人物,早已被媒体打造得有了一口好口才,起码让我采访不那么费劲。见了面后,我才明白自己多么自以为是。他竟然还是一个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的木讷之人,完全不像被各种媒体打磨过的角色。他带着深度近视镜,左眼已经永久失明,右眼裸视力为 0.04,几乎和盲人没差别。你无法想象,当光明一点一点离他远去的时候,这个人还能强忍病痛,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他的监理工作,并且居然可以不出丝毫差错。做到这一点,需要怎样的坚强和毅力?我问他,在你视网膜脱落前:没有一点征兆?他轻声地说,有,眼睛胀痛,视力下降,以为是小毛病,想等着工程结束……后来,他是被强行送进医院的。我想,只有把责任看得重于眼睛甚至生命的人,才会这么玩命!他为了国家崇高的事业,奉献出人体最宝贵的器官: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当他说到遗憾时,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因为他并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而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再也看不清女儿长大的样子了……
在这支发射场建设队伍中,这些人从未以英雄自居,而是有些自嘲地称自己是“特殊民工”。说老实话,在我采访的短短几个月里,我发现他们的劳动强度比真正的民工还要大,而他们的生活境遇比民工还要苦。天天和钢筋水泥打交道,哪天不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浆?为了赶工期,他们几乎每天出工比民工早,收工比民工晚,其中的艰苦程度,真的是难以用笔墨能描述的。两个发射塔架一万多吨钢筋,三十个人去组装;两个导流槽七千吨钢筋,七十个人去完成。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因为这种超强负荷的工作,而过早地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了。
Image 12
有个工作人员叫何睿,在五十多度的日照高温下作业,突然眼前一黑、脚一滑,便从脚手架上跌落下去,系在他身上的保险带没能起作用,他的身体被一根钢筋高高地举在半空中。一条16毫米的螺旋钢,从他的大腿根一直戳进他的肚子里,足有30厘米长,刚好顶在胃壁上。大家急忙把他送往海口医院抢救,当他刚做完CT和B超,还没清创伤口,见到他的领导杨晓明时,他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杨总,对不起,我给你们添乱了……把这个故事说给我听时,身为总师的杨晓明,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当着我的面哽咽了。他说:一个多懂事的孩子!这种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伤痛,而是替我们这些人着想……说到这里,杨晓明说不下去了。而我早已泪眼模糊,看不清楚这个钢铁汉子的面容。
过了好一会儿,杨晓明又接着告诉我,他在当时所能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堵住小伙子的嘴,对他说:以后,你不要叫我杨总,叫我叔!你也不是给我们添乱,你是好样的!以后不管你遇到什么,我都要管你一辈子!这时,那个被钢筋戳进肚子里都没有掉泪的小伙子,突然失声痛哭起来。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眼窝是这么浅,它们总是存不住眼泪,让我每天都控制不住地泪眼婆娑。
Image 16
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那些最先作出牺牲的农民兄弟们。整个发射场的建设,需要24个自然村搬迁,涉及1960户,9000多人告别家乡。你能想象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肥沃土地上的人们,是怎样在生息之地和国家大业间作出抉择吗?这种离弃家园的情感应该比割身上的肉还要痛吧?我采访过所谓的“钉子户”,说真的,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他们并不真“钉”,而只是在拆迁之际,流露出可以理解的故土难离之情。这种情感,有的人可能迅速就化解了,有的人则持续得久一些,甚至为这份情感与负责拆迁的人发生过些许冲突,但到了关键时刻,所有人都显示出了以国家大局为重的情怀。
有这样一位中年妇女,丈夫病逝后,自己拖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过日子,当她家七成新的房子被大型器械轰隆隆推倒时,她忽然跪倒在征地办主任的面前不肯起来,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以为她要反悔,没想到她只是提出一个十分卑微的请求。原来她担心自己的儿子,搬离了这个地方后,会影响儿子的学习成绩,而无法就读本地的重点中学,这将影响孩子的前程,所以她希望政府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她的儿子很争气,还是自己考上了……在“长五”首飞的总结会上,有一位总部领导动情地说:我们真的要记住海南人民对我们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不计私利,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采访,我感觉眼前不断有灵光闪烁。我知道,那是细节,是故事,是人物生动的语言,是每个人特有的个性;也许还是一株鲜活的植物,一根飘动的雨丝,一阵怒吼的狂风,抑或是一片涌动的海浪和一堆火红的晚霞……
Image 21
尤其让我无法忘怀的是“长五”首发的那天,发射程序因故障几次暂停。为何暂停?每一次暂停,都让你牵肠挂肚。特别是发射前的一分钟,连环发生故障又被逆转回来,那种紧张感,简直无法用文字表述,我只感觉自己的呼吸一次次室息,心一次次提到嗓子眼,神经一次次被拉抻得近乎要崩断……这就是航天人,在每一次发射中,都可能要经历的考验。因为意外,总是会在你意想不到的节点和时刻发生,但又被沉着急智的航天人一次次排除,化险为夷。当我终于长松一口气,看着大火箭呼啸着从发射塔上冉冉升空时,我总是含着热泪又一次体味到作为中国航天人的独特自豪感。也就是在这种时候,能够既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又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中国航天人的辉煌行迹,难道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幸运和光荣吗?!如今回身望去,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所见证的一切,都已随着时间渐渐远去,但所有那些闪光的人和事,都将成为我此生无法清零的记忆。
Image 24
Image 26
作者简介
王秋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在那远离发射场的地方》《纯金时光》《向天倾诉》。
来源 | 《神剑》2021年第1期
作者 | 王秋燕
图片 | 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彭钰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产品
缤商APP用户后台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加入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合作:135-8566-0971
客服:021-61673695
邮箱:support@bincial.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御桥路1220弄3号
DownloadAPP
视频号
WeChat
公众号
抖音
快手
Copyright© 上海播知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301298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