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板服务20年,近5年却不给你涨工资,怎么办?
写在前面
这个问题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
于是,我随手写了一个回答,不出所料,在拿到很多赞同的同时,也招致了好多骂名。
这大约就是我在知乎的定位——徘徊在「良心HR」和「资本家的狗」之间。
你看,尽管我反对违法裁员,尽管我认为企业应该给员工提供好的福利,但因为我今天认为企业没有动力给20年来工作内容无变化的打工人涨薪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所以我的定位瞬间丝滑地滚向了资本家的狗。
我能理解大家对于涨薪的预期,但我还是要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这篇文章比较长,5500字,我分享了我认为合理的谈薪逻辑。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下去,但如果你的观点是: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应该被吊路灯……
那么,或许就不用读了。
先设立一下讨论前提,我这里提到的企业,不是那些不靠谱的小作坊土老板,而是正儿八经的民企和外企大厂(国企和体制内我没有了解,自然也没有发言权)。
我的观点是:
即便是在一家有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培养体系的外企里,如果你在 同一个岗位上,同一份工作上 工作了20年,工作量工作内容没啥显著变化,还要求涨薪,难度极大。
不仅如此,公司在做人才评估的时候,你的标签大概率是:
稳定性强,不担心流失
缺乏进取心,不一定能够应对变化
成长空间有限,不合适给你更多职责
当然,我这里的标注有一个重点 「在同一个岗位上、做同一份工作」 。
如果你这20年里,有做一些事情,提升了自己的市场价值,包括且不限于:
晋升 :点亮了管理方向的技能包;
调岗 :增加自己的技能宽度,在不同岗位的技能,并充分了解不同岗位的需求和挑战;
项目管理 :从开始参与,到后期负责新的项目,提升了自己项目管理、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
……
总而言之,你在不断成长,成为了公司乃至行业内的业务专家(专业线路)/管理人才(管理线路),那正常来说,你的老板即便不想,也一定会给你加薪的。
因为你这样的人才,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离不开你。
退一步说,他瞎了眼不给你加薪,你去市场上转一圈,一定有企业愿意为能给公司腾挪出现金流的财务人才提供高薪。
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我为公司服务的年限更长了,就要求更高的薪资,这个逻辑如今市场上绝大部分企业是不买单的。
企业付薪逻辑
在人力资源领域有一个经典的3P薪酬理论:
Pay for Position:根据岗位定薪水
Pay for Person:根据人才的能力给薪水
Pay for Performance:根据绩效给薪水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一个虚拟的招聘案例拆解一下:
1 Pay for Position 为岗位付薪
在招聘一个新人的时候,首先是岗位定薪,总监的薪资大概率是高于经理的,主任的薪资大概率是高于副主任(在同一个部门下),定了岗位就定了薪酬的大范围。
为岗位付薪的本质,是为员工的工作内容付薪 :
你的岗位要求你在工作中做了这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市场上大部分企业愿意付出的价值是20万年薪,那么我们公司为了挖你过来,愿意给25万年薪。
所以,我们在大厂求职面试时,往往会先问:「这个岗位的职级是什么」。猎头在给我们介绍岗位的时候,也往往会先说这个岗位职级是多少……
因为职级决定了这个岗位的基础薪资。
举个例子,阿里P8的基础薪资在45-80万之间,年终奖5个月,加上股票,可能是基础薪资的2倍(这个数据是前些年的,可能有滞后)。
当你问清楚HR这个岗位是P8时,你就保证了你自己能够拿到这个范围里的薪资。
正常来说,这个岗位已经定了级,就不会给你降到45万以下,也不会给你提升到80万以上……
你要是足够优秀到亮瞎HR的狗眼,那么HR能做的是申请把这个岗位招聘需求提升到P9。
但如果这个岗位的职级依然维持在P8的水平上,他们是没法给你超过这个范畴的,他们没有这个权限。
2 Pay for Person 为人才付薪
这里的Pay for Person,在我看来是为了强行凑3P理论用的Person。
Pay for Person不是指你工作的年限。
为人才付薪的本质,是为我们打工人的技能和经验付薪 ,包括:
知识:e.g.我非常了解如何搭建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
技能:e.g.我会有写AI Prompt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
经验:e.g.我负责过出海人才招聘项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如今企业招聘是非常现实的。
大环境如此,他们手里捏着大量的简历,如果他们要找一个做1千人大活动的员工,他们大概率会看简历上做过1万人大活动的候选人;如果他们想招一个产品经理做一个日活100万的APP,他们大概率要看简历上做过日活500万App产品的候选人。
但在如今的市场上,我们往往哀叹有企业招聘就不错了,举个例子,前年比亚迪秋招24小时内收到20万份简历,如今比亚迪对于应届生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扯远了,拉回来,以阿里P8为例,45-80万依然是很宽的范畴,那么到底给你定多少薪水呢?
企业自然是根据你过往的项目经历,根据你的经验和技能,当然肯定也会根据你在上一家公司的薪水来定。
本质上说,是在为能力付薪,同样是P8,更优秀的人可能拿80万封顶的底薪,但相对没有那么优秀的同仁可能拿的是50万-70万。
如今大企业的职级薪资带宽往往会非常宽。
举个例子:P8的基本薪资在45-80万年薪,但P7的基础薪资可能是在25-60万。
你会发现为啥有些P7薪资比P8还要高呢?
那是因为这些岗位虽然只需要P7的人,但架不住这P7的人技能和经验太重要,市场上太难找,不得不花大价钱招聘他们。
为了不因为职级的限制错过这样优秀的人才,所以公司在付薪时,不仅要关注Pay for Position,也要关注Person。
这就是为人才付薪。
3 Pay for Performance 为绩效付薪
顺着上面的案例,假设你是这位光荣的P8,成功通过面试拿到offer。
你一定会发现,在offer letter上,除了底薪部分外,你还有绩效奖金,还有年终奖,还有股票期权……
这是企业留的后手,毕竟基础薪资对应的是你在市场上的价值,对应的是你曾经做出来的成绩。
但是你在上家公司做到的事情,未必一定能在我们公司复制。
所以,为了想要你为我们公司也能创造更多价值,自然需要使用一些激励手段。
人是激励的动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
这就是为绩效付薪。对于绝大部分已经在公司工作很久的打工人,包括在知乎提问的这位,为一家公司工作超过20年的资深出纳。
他们适用的付薪逻辑大概率是:
Pay for Performance为员工绩效付薪。
如果我们觉得老板不公平,想要去和老板争取一下。
如果你聊的仅仅是我为公司工作了20年,按道理来说,每年都要涨薪……
我估计你能谈成的可能性很低。

我拿什么和老板谈涨薪
我写完3P薪酬理论,反正是在知乎被骂惨了。
有评论是这么说的:
你说了半天,其实就是老板一句话:你们打工人是狗,也配和我谈利益?

劳资关系还是挺复杂的。
老板和员工既有共赢的一面,也有相互博弈的地方。
简单把劳资关系对比成主人和狗的关系,无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职场世界。
扩展一下我自己的价值观,这一句不仅适用于职场,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人们总是试图用简化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没赚到钱是因为老板压榨;
股市亏钱是资本恶意做空;
经济下行是昂撒匪帮作祟;
中美网友对账发现我们又赢了……
其实,这个世界没有特别简单粗暴的逻辑可以解释,经济学有复杂的运转逻辑,职场同样如此,我在接受咨询的时候经常会说,个案要单独讨论,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职场傻瓜式操作指南。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我在公司服务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涨薪,你需要问一下自己, 我拿什么和老板谈涨薪?
员工要求涨薪,对应的可以是这些理 由:
1)我的贡献变大了:
随着我们自身经验的提升,我们拥有更出色的能力,对公司的贡献更高了;这是非常合理的涨薪要求,对于 Pay for Performance ,为绩效付薪。
贡献越大,回报越高,很合理有没有?
2)我的责任更重了:
我不再是做原先的工作,我晋升了,或者我负责了更多的项目,承担了公司里更重要的角色;
能力越大,责任越重,责任越重,报酬也应该越高,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涨薪理由,对应Pay for Position,为岗位付薪,我做了更多事情,我的岗位职责变更多了。
3)我的技能在市场上更吃香了:
希望大家了解,我们的薪资不取决于我们做的事情难不难,是不是经历了巨大的痛苦, 我们的收入取决于我们做的事情,在市场上是不是稀缺,还是很容易就能被替代 。
举一个大家都懂的例子,卖水,水的价值是固定的,但你如果去了泰山顶上买水,同样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可能是山下的5倍。
因为山顶的水稀缺。
同样的,如今英伟达被看成是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他们做的产品和之前做的都是GPU,但因为如今全世界都在搞AI,对GPU的需求量陡增,而市场上能把GPU做好的公司很稀缺,所以,英伟达成功了。
再举个例子,你是做跨境电商的,早年可能薪酬一般,但疫情这几年各家公司都卷进来做跨境电商了,你的能力没变,但市场对你这样人才的需求更多了,你这样的人才更贵了,那老板也不得不给你加薪。
所以,当我们去和老板聊涨薪的时候,要么带着工作量和成绩单,咱做了什么项目,为公司赚/省了多少钱,培养了多少年轻人,解决了公司什么关键问题;
要么咱带着offer,市场上有公司愿意为我付出的价码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目前的市场价值,老板您看看……
但如果你的观点是:
虽然我能力没有提升,虽然我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尽管近三五年市场环境越来越差了,但是仅仅是因为我为公司服务的时间更长了,所以应该给我加薪。
这个逻辑在绝大部分公司都是行不通的。
公司会激励员工长留吗?
最后延展讨论一个问题,有些人会说,我为公司付出了这么多年,难道公司不知道感恩吗?
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是应该鼓励人才留下吗?
公司有没有政策和制度,来鼓励员工留下呢?
这个真的有,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希望留用人才,也要看具体留多久。
事实上,公司一般不会用薪水激励员工留下。
老员工留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能够传承公司的文化,对公司非常了解;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员工适当的流动,不断有新人进入公司,公司吸收新鲜血液,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我接触过一些传统企业,5个市场团队的员工最年轻的45岁,你和他们说社交媒体,人根本不关注……
这样的老员工留用,对于企业来说一定是好事吗?
未必。
实操中,公司对老员工留任的激励手段是员工福利。
比如在成熟的外企,我们非常欢迎老员工的留下(或者离职后回归)。
但我们用来激励员工留用的方式往往是:
年假 :欧美外企入职后往往直接给15天年假,然后每工作满1年增加1天,上限往往是20-25天;
周年纪念 :5、10、15周年的纪念邮件,同事的祝福,再加上一块刻有10周年的金砖(5周年可能是银质的)
年金 :用企业养老金的方式,为服务超过10年的员工归属更多权益,举个例子,公司每年给你额外存储5万的养老金,但你工作3年离职,这部分钱只能拿50%;工作5年离职,只能拿70%,工作满8年,这5 x 8=40万的养老金才归属于你。
如果细心看的话,你会发现除了发奖牌是每5年发一次,一直会发到老员工退休外;其他福利,比如年金,8-10年就全部归属于员工,再比如年假,上限也就是补到你5-10年,再待下去,并没有明显的福利提升。
说白了,大部分企业愿意拿真金白银来留住老员工,也就是在8-10年。
超过这个年限,10年+的员工,企业会认为你真的已经离不开公司了,既然如此,我为啥还要额外花钱激励你?
那我们对应的策略是什么呢?定期跳槽,我的观点,在之前的文章 《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待多久合适?》 里提到过:
你需要定期换工作,即便不是跳槽,也需要在公司内部做一些新的项目 。
因为(往下看)
20年工作时长≠20年经验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 《公司只招35岁以下,35岁+的人何去何从?》 里写过一段我的观点:
我们的经验是不可能持续上涨的 。
上班久了大家都会发现,一份工作最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点,往往是入职第1年,甚至是前6个月,你飞速提升你的技能,不断了解行业趋势。
从第2年开始,你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能够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量。
到了第3年,原先需要干一天的活,你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就能完成,能在提升的大约只有沟通、组织能力这样的软技能和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
但到了第4-5年,你突发开始警觉:我是不是进入舒适区了?自己的能力真的比那些刚做一年的新人优秀4-5倍吗?

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你薪水依然水涨船高的情况下。
而那些在舒适区太久的职场人,可能工作了10年,但真实积累工作经验的时间只有2-3年,其他的时候只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
之前有一本书《异类》中有一个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 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都能从普通人变为某一领域的顶级人才。
但真的如此吗?10000小时就够了吗?
纳瓦尔宝典里提到了另一种我更赞同的说法: 你需要的不是一万小时的重复,而是一万次迭代。
我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我相信一定是有不少迭代发生的。
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迭代总结出来,拿出来提醒你的老板,他该给你的贡献/能力/市场价值买单了。
如果他瞎,你就应该把这些迭代的经验放进你的简历里,在市场上寻找不瞎的雇主——大概率还是有的。
写在后面
互联网是一个大乱炖。
每次我聊薪酬的时候,都会听到剩余价值、剥削、资本家必须吊路灯……
这些宏大叙事,我不擅长;我擅长的是在实操中寻找方法。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企业不涨薪提供理论论据,而是通过解析薪酬3P理论,给大家科普一下如何利用3P理论,为自己争取合理的薪资。
当然,其实还有一个延展话题,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话题:未来还会像过去20年之间,每年年末企业就给员工做薪酬普调吗?
我是很担心的。
如果公司之前一直加薪,只是最近5年不加了——也就是2020年疫情后不加薪了。我觉得这公司还是能处的。
如今,这样的中小企业真挺多的;当然,如今办中小企业死得超级快。
不仅如此,在目前M2哗哗涨,M1还往下掉的,一个实质通缩的经济环境下,涨薪会越来越难的,这个和我们过去30年高速增长下的市场环境也是截然不同的。
过往上升电梯里的逻辑,未来大概率不管用了。
这是22年年底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感觉还是适用的,供参考。《未来三年,做好没法「涨薪」的准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瞎说职场”(ID:HRIn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