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一个行业的表现优于其他行业?
1. 潜在进入者威胁(进入壁垒)
将一个行业想象成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什么决定了他赚钱的能力?
他的公司有没有壁垒的专业能力?所处的竞争环境如何?
他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怎么样?
他的客户/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如何?
他的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有多高?
敏感的读者会发现,以上就是波特五力的基本模型。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行业的表现优于其他行业?
什么决定了他赚钱的能力?
他的公司有没有壁垒的专业能力?所处的竞争环境如何?
他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怎么样?
他的客户/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如何?
他的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有多高?
敏感的读者会发现,以上就是波特五力的基本模型。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行业的表现优于其他行业?
有人会把行业进入壁垒,粗浅的理解为成为该行业的参与者所需要的资金与技术,这种想法有一定的概括性,但是偏笼统。
决定潜在进入者威胁的主要因素有四类:供应端门槛、需求端门槛、法律门槛、战略门槛。
1)供应端门槛(Supply-side)
供应端门槛,并不仅仅意味着进入该行业需要多少初始资本。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越高的初始资本,意味着越少的公司能够进入这样一个行业并实现收支平衡(breakeven),比如燃气等能源行业、电信行业、铁路行业。
在一个供应端高壁垒的行业中实现竞争性的关键是:一个公司如何跨越学习曲线,利用自己的技术资源等核心优势实现规模边际效应(economies of scale),实现最优成本与产量均衡。
在未达到边际效应的前提下,扩张是最重要的生存策略,要么扩张产量来增加自己的产品份额,要么等着被挤出市场。
2)需求端门槛(Demand-side)
需求端壁垒主要表现为一种用户规模效应。
随着用户数量的上升,平台价值逐渐上升,比如微信/Facebook/微博等。此种现象被称为Network effect平台效应,网络外部性,又称网络效应或需求方规模经济。
此类效应会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产生,用户数量本身即是天然的壁垒,使得新的市场参与者获客成本剧烈上升,难以参与竞争。
微软将产品打包出售:Word/Excel/Powerpoint,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种平台效应的应用。
在一个产品上,用户数量本身就是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在一个产品上获得的用户越多越好。
3)法律门槛
包含了进入所需要的许可证书、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
4)战略门槛
主要表现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所制造的进入壁垒:如行业内主要参与者发起限价策略,导致新的参与者因无法实现收支平衡而退出市场。
品牌忠实度计划策略,带来的新参与者获客成本上升。
市场现有参与者对新进入者的打击策略,对启动资源的限制行为,对分销资源的限制行为等。
决定潜在进入者威胁的主要因素有四类:供应端门槛、需求端门槛、法律门槛、战略门槛。
1)供应端门槛(Supply-side)
供应端门槛,并不仅仅意味着进入该行业需要多少初始资本。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越高的初始资本,意味着越少的公司能够进入这样一个行业并实现收支平衡(breakeven),比如燃气等能源行业、电信行业、铁路行业。
在一个供应端高壁垒的行业中实现竞争性的关键是:一个公司如何跨越学习曲线,利用自己的技术资源等核心优势实现规模边际效应(economies of scale),实现最优成本与产量均衡。
在未达到边际效应的前提下,扩张是最重要的生存策略,要么扩张产量来增加自己的产品份额,要么等着被挤出市场。
2)需求端门槛(Demand-side)
需求端壁垒主要表现为一种用户规模效应。
随着用户数量的上升,平台价值逐渐上升,比如微信/Facebook/微博等。此种现象被称为Network effect平台效应,网络外部性,又称网络效应或需求方规模经济。
此类效应会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产生,用户数量本身即是天然的壁垒,使得新的市场参与者获客成本剧烈上升,难以参与竞争。
微软将产品打包出售:Word/Excel/Powerpoint,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种平台效应的应用。
在一个产品上,用户数量本身就是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在一个产品上获得的用户越多越好。
3)法律门槛
包含了进入所需要的许可证书、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
4)战略门槛
主要表现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所制造的进入壁垒:如行业内主要参与者发起限价策略,导致新的参与者因无法实现收支平衡而退出市场。
品牌忠实度计划策略,带来的新参与者获客成本上升。
市场现有参与者对新进入者的打击策略,对启动资源的限制行为,对分销资源的限制行为等。
在以下几种情形下,买家的议价能力会变强。
买方集中度高,几个大买家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如Tesco超市和当地的农产品生产者。
顾客转换成本低,此类主要为非定制化的如标准化流通商品(米/面粮油/车等等)。
有近似的替代品,如北京到上海的航空和高铁。
买方集中度高,几个大买家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如Tesco超市和当地的农产品生产者。
顾客转换成本低,此类主要为非定制化的如标准化流通商品(米/面粮油/车等等)。
有近似的替代品,如北京到上海的航空和高铁。
市面上是存在多个供应商,还是仅有几个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供应商?
供应商转换至新客户的能力如何?
买方转换供应商的能力如何?
供应商能否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向前发展产品代替买方;与此相对,买方向后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如何?
供应商转换至新客户的能力如何?
买方转换供应商的能力如何?
供应商能否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向前发展产品代替买方;与此相对,买方向后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如何?
市场分散化还是有少数几个主导的参与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还是逐渐走向成熟?
产品是标准化商品还是定制化产品(消费者的转换能力)?
是否因为投入的固定成本高、退出成本高,导致参与者激烈竞争(如航空业)?
全球化的机会和威胁程度如何?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还是逐渐走向成熟?
产品是标准化商品还是定制化产品(消费者的转换能力)?
是否因为投入的固定成本高、退出成本高,导致参与者激烈竞争(如航空业)?
全球化的机会和威胁程度如何?
打败诺基亚的不是另一台类塞班系统手机,打败飞信的不是另一个电信服务商提供的短信产品,打败马匹租赁市场的不是另一匹跑的更快的马。
一个产品面临的威胁,往往并非来自直接竞对本身。
对需求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没有变。当价格低廉、使用便捷度高、用户转换成本低的替代品出现,会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一定意义上讲,不断有新技术变革出新的行业,往往也是最容易消亡的行业。
在波特五力下,航空业是一个典型的“困难”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但面临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波动变化大,难以实现边际效应。
而于此同时,较高的进入壁垒又带来了较高的退出门槛,参与者难以脱局,只能竞争;与此同时又面临着用户转换成本低(高铁等),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如燃油等)。
一个产品面临的威胁,往往并非来自直接竞对本身。
对需求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没有变。当价格低廉、使用便捷度高、用户转换成本低的替代品出现,会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一定意义上讲,不断有新技术变革出新的行业,往往也是最容易消亡的行业。
在波特五力下,航空业是一个典型的“困难”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但面临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波动变化大,难以实现边际效应。
而于此同时,较高的进入壁垒又带来了较高的退出门槛,参与者难以脱局,只能竞争;与此同时又面临着用户转换成本低(高铁等),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如燃油等)。
